科研速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丹丹 复旦大学 脑科学 科研速递

科研速递

2023-11-23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快来一起看看2022年12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邹云增/李立亮/葛均波合作揭示2型大麻素受体调节糖尿病心肌损伤的新机制

近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李立亮副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团队合作揭示了2型大麻素受体(CB2R)调节糖尿病心肌损伤的新机制。该成果以“Cannabinoid Receptor 2-Centric Molecular Feedback Loop Drives Necroptosis in Diabetic Heart Injuries”为题,在线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邹云增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李立亮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葛均波院士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攀副研究员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本研究鉴定了CB2R与坏死性凋亡通路形成的正负反馈环路,并基于心肌坏死性凋亡提出了糖尿病心肌损伤的新干预策略。

卫功宏团队发现胚系17q12/HNF1B位点和体细胞TMPRSS2-ERG融合在前列腺癌易感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新机制

近期,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卫功宏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xtensive germline-somatic interplay contributes to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HNF1B co-option of TMPRSS2-ERG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个胚系17q12/HNF1B位点和体细胞TMPRSS2-ERG融合在前列腺癌风险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揭示了一种广泛的胚系-体细胞相互作用通过致癌性的调节回路影响前列腺癌易感和进展。已有报道显示,17q12/HNF1B是多癌种、糖尿病、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多效性遗传风险位点,本工作中分子机制、生物学效应、临床相关发现或许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余宏杰课题组在肠道病毒A71型(EV-A71)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肠道病毒A71型(EV-A71)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Seroepidemiology of enterovirus A71 infection i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 2013-2018”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本研究对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尤其是优化EV-A71疫苗免疫策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袁鹏合作发现损害阿尔茨海默症中神经网络功能的新机制

近期,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鹏与美国耶鲁大学Grutzendler团队合作,于Nature在线发表文章“PLD3 affects axonal spheroids and network defects in Alzheimer’s disease”,发现阿尔茨海默症中β-淀粉样蛋白沉积周围存在大量的轴突球状体的膨大病变结构,它们阻碍神经信号传导,影响神经网络功能,而溶酶体蛋白PLD3可以作为调控此病变的分子靶点。

李伟广合作提出基于突触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自闭症社交障碍分型标准

近期,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李伟广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斐主任团队、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孝勇团队、华东师范大学梅兵团队合作,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题为“Social deficits via dysregulated Rac1-dependent excitability control of prefrontal cortical neurons and increased GABA/glutamate ratio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自闭症小鼠模型、行为学、小动物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电生理、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面向自闭症社交障碍在病因学、行为表现方面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这一临床难题,通过解析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不同类型细胞上突触骨架调节蛋白(Rac1)活性双向改变引起的神经元兴奋性和特定神经递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异常社交行为的精确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突触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自闭症社交障碍分型标准,为理解自闭症社交障碍的共性病理机制、发展病因学指导下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陈晓军/赵冰合作团队绘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细胞图谱

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冰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origin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human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绘制了人正常子宫内膜向内膜样癌转变过程中不同细胞亚群细胞的动态图谱,揭示了子宫内膜样癌潜在细胞起源及病理发展过程。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揭示了正常子宫内膜向子宫内膜样癌演化过程中细胞亚群的动态演化,为内膜癌细胞起源、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王英伟教授团队揭示全身麻醉与睡眠过程中vLPO神经元活动具有异质性

2022年12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王英伟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徐敏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Divergent Neural Activity in the VLPO during Anesthesia and Sleep(《全身麻醉与睡眠对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活动的异质性调节作用》),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该研究采用单细胞钙成像技术,长期跟踪同一群vLPO神经元在睡眠和麻醉中的活动模式,发现四种常用的全麻和镇静药对vLPO睡眠神经元和觉醒神经元均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揭示了全身麻醉与睡眠过程中vLPO神经元活动具有异质性,为理解全身麻醉与睡眠是否共享相似神经环路提供了新的线索。

杨力团队开发RNAlight工具用于多类型RNA的亚细胞定位预测研究

2022年12月3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研究组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NAlight: 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to identify nucleotide features determining RNA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LightGBM框架开发了机器学习模型——RNAlight,RNAlight可以准确预测多类型RNA的亚细胞定位,并通过整合Tree SHAP及序列组装算法能够有效地鉴定影响RNA亚细胞定位的关键核苷酸序列特征。

张蕴晖课题组研究揭示孕期PM2.5暴露引起产前焦虑抑郁风险增加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蕴晖教授课题组在空气污染与孕妇产前精神健康研究领域研究取得进展。基于上海亲子队列(the Shanghai Maternal-Child Pairs Cohort, Shanghai MCPC),课题组评估了孕妇孕期PM2.5暴露对孕妇产前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成果以“PM2.5 exposure associated with pre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egnant women”为题发表于《环境与生态毒理安全杂志》(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EES)。该研究首次使用大样本队列研究评估了孕期PM2.5暴露对国内孕妇产前焦虑、抑郁风险的影响,探索了暴露敏感窗口期和易感人群。

张蕴晖课题组发现有机磷阻燃剂暴露影响胎儿宫内发育的人群证据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蕴晖教授课题组,依托上海亲子队列(Shanghai MCPC)评估了孕期有机磷阻燃剂暴露对胎儿宫内发育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以“Prenatal exposure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and its trimester-specific and gender-specific effects on fetal growth”为题发表在高水平环境科学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该研究结果量化了我国人群血清中有机磷阻燃剂的暴露状况,为生命早期有机磷阻燃剂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黄志力课题组杨素荣等发现睡眠时相转换的新核团和环路机制

2022年12月7日,黄志力课题组杨素荣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GABAergic neurons in the 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 are essential for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suppres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吻内侧被盖核(RMTg)GABA能神经元抑制REM睡眠启动和维持的重要机制,揭示该核团中止REM睡眠,实现向觉醒及NREM睡眠转换的神经环路。

张玉秋团队解析绿光镇痛的环路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秋教授课题组与翁史钧研究员合作,在光疗镇痛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绿光镇痛的脑环路机制。该工作于2022年12月7日 以“Green light analgesia in mice is mediated by visual activation of enkephalinergic neurons in the ventro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绿光经视觉系统激活腹外侧膝状体脑啡肽能神经元产生镇痛效应)”为题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张玉秋课题组博士生唐雨龙为本文第一作者。该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光疗镇痛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于多模态感觉信息的处理以及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

曹纬倩团队与合作者开发完整糖肽水平糖蛋白质组定量工具pGlycoQuant

2022年12月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曹纬倩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超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GlycoQuant with a deep residual network for quantitative glycoproteomics at intact glycopeptide level”的研究论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大规模、高精准、全局定量糖蛋白组学的工具pGlycoQuant。该工具运用深度残差网络学习模型优化了糖肽匹配的准确性,降低了定量缺失值比率,实现了完整糖肽水平的大规模精准定量。

邵志敏教授团队在全球顶尖乳腺癌会议发出“中国声音”

美国当地时间12月9日中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喻三见教授向现场万余名各国学者,作了题为《ZNF689缺失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内部异质性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主题报告。

该项成果首次发现锌指蛋白ZNF689缺失会上调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内部异质性,并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喻三见在现场报告时强调:“该项成果提出靶向肿瘤内部异质性可有效增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新靶点。”主题报告引发会场热烈讨论,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道对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给予高度肯定。葛丽萍博士荣获2022年美国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颁发的“基础科学学者奖”。

张玉秋/俞瑾团队揭示海马小胶质细胞非对称性激活参与慢性痛和抑郁的共病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秋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俞瑾课题组合作在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介导慢性痛与焦虑/抑郁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海马小胶质细胞在三叉神经痛诱发焦虑和抑郁中的重要作用和调控机制。2022年12月2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 “Asymmetric activ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ippocampus drives anxiodepressive consequenc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rodents”为题,在线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双侧海马在慢性痛与焦虑/抑郁共病中的不对称作用,同时提示靶向小胶质细胞和P2X7R信号可能为慢性痛和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杨云龙课题组揭示生酮饮食可用于治疗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杨云龙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题为Dietary ketone body-escalated histone acetylation in megakaryocytes alleviates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的研究成果,提出生酮饮食通过促进巨核细胞酮体代谢治疗CIT的理念,拓宽了CIT临床干预的思路。该文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该工作首次发现,生酮饮食提升循环β-OHB水平,酮体以MCT1依赖方式进入巨核细胞,通过组蛋白乙酰化机制调控血小板生成基因表达,进而提升血小板数量。这一发现揭示了巨核细胞代谢范式改变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并从转化医学角度提出了一种安全、经济地治疗CIT的“生酮疗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